2011 年9 月19 日-20 日,第66屆聯大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問題高級別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會議以協商一致方式通過了政治宣言,全文如下:
關于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問題高級別會議的政治宣言
我們這些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及世界各國和政府的代表于2011年9 月19 日至20 日匯聚聯合國,審議全世界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問題,尤其側重于由此帶來的在發展和其他方面的挑戰及社會和經濟影響,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1. 承認非傳染性疾病給全球帶來的負擔和威脅是二十一世紀發展的主要挑戰之一,有損世界各地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并威脅到國際商定發展目標的實現;
2. 認識到非傳染性疾病對許多會員國的經濟是一個威脅,可能導致國家之間及人口之間的不平等加??;
3. 確認各國政府在應對非傳染性疾病挑戰方面有著首要作用,承擔首要責任,社會所有部門都必須作出努力,參與進來,以拿出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的有效對策;
4. 又確認國際社會和國際合作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協助會員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并補充各國為拿出有效對策以應對非傳染性疾病而做出的努力;
5. 重申人人享有能達到的最高標準身心健康的權利;
6. 認識到迫切需要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各級采取更大力度的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措施,以便推動全面實現人人享有能達到的最高標準身心健康的權利;
7. 回顧聯合國大會的相關規定,尤其是第64/265 和65/238 號決議;
8. 贊賞地注意到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重申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的關于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的所有相關決議和決定,并著重指出,會員國必須通過實施《2008-2013 年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全球戰略行動計劃》以及《飲食、鍛煉和健康全球戰略》和《減少酗酒全球戰略》,繼續應對非傳染性疾病的共同風險因素;
9. 回顧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2009 年高級別部分通過的部長級宣言,其中呼吁采取緊急行動以實施世衛組織的《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全球戰略》及其相關行動計劃;
10. 表示贊賞地注意到在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方面采取的所有區域舉措,包括加勒比共同體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于2007 年9 月通過的題為“團結一致,共同制止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的宣言;2008 年8 月通過的《關于非洲健康與環境的利伯維爾宣言》;2009 年11 月英聯邦政府首腦通過的關于采取行動戰勝非傳染性疾病的聲明;第五次美洲首腦會議于2009 年6 月通過的成果宣言;世衛組織歐洲區域成員國于2010 年3 月通過的《環境與健康問題帕爾馬宣言》;2010 年12 月通過的《中東和北非區域糖尿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問題迪拜宣言》;2006 年11 月通過的《歐洲制止肥胖憲章》;2011 年6 月的肥胖問題阿魯巴行動呼吁和2011 年7 月通過的關于在太平洋區域應對非傳染性疾病挑戰的霍尼拉宣言;
11. 又表示贊賞地注意到區域多部門協商的結果,包括部長級宣言的通過,協商是由世界衛生組織與會員國協作進行,各區域委員會和其他相關的聯合國機構和實體給予支持并積極參與,協商目的是依照第65/238 號決議為高級別會議的籌備提供投入;
12. 欣見俄羅斯聯邦和世衛組織于2011 年4 月28 日和29 日在莫斯科組織召開了第一屆健康生活方式和非傳染性疾病問題全球部長級會議并通過《莫斯科宣言》,并回顧世界衛生大會第64/11 號決議;
13. 確認世界衛生組織作為負責衛生事務的首要專門機構的主導作用,包括根據其任務規定在衛生政策方面發揮的作用和職能,重申它在促進和監測其他相關的聯合國機構、開發銀行在工作中采取全球行動防治非傳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區域和國際組織協調應對非傳染性疾病方面的領導和協調作用;
一個已達流行病嚴重程度的挑戰及其對社會經濟和發展的影響
14. 深為關切地注意到,根據世衛組織2008 年的資料,全球5700 萬例死亡中估計有3 600 萬例系非傳染性疾病致死,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包括約900 萬未滿60 歲死亡者,而這些死亡案例有近80%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15. 又深為關切地注意到,非傳染性疾病是可避免的發病及相關的致殘問題的主因之一;
16. 還認識到,非洲目前最常見的死因是傳染病、孕產和圍產期問題及營養不足,并關切地注意到非傳染性疾病發生率迅速上升導致疾病的雙重負擔不斷加重,包括在非洲;預計到2030 年,非傳染性疾病將成為最常見的死因;
17. 還注意到其他一系列非傳染性疾病和癥狀,其風險因素以及預防措施、檢查、治療和護理的必要性和需要與四大最主要的非傳染性疾病相關;
18. 認識到精神和神經失常,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病,是一大病因,增加了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的負擔,為此需要提供公平享有有效的方案和保健干預措施的機會;
19. 認識到腎臟和口腔疾病及眼疾對許多國家構成一大衛生負擔,這些疾病有著共同的風險因素,或可得益于防治非傳染性疾病的共同對策;
20. 認識到最主要的非傳染性疾病都與吸煙、酗酒、不健康的飲食和缺少鍛煉等共同風險因素有關聯;
21. 認識到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影響其健康和生活質量,貧窮、財富分配不均、缺乏教育、迅速城市化和人口老化以及經濟、社會、性別、政治、行為和環境方面的健康決定因素等等,都是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發生率和流行率上升的因素;
22. 嚴重關切地注意到非傳染性疾病及其風險因素加劇貧窮、而貧窮又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發生率上升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對公共衛生及經濟和社會發展構成威脅;
23. 關切地注意到,非傳染性疾病的嚴重性迅速加劇,影響到各個年齡段、性別、種族和收入水平的人口,而貧窮人口和處境脆弱者,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承受著不成比例的重負,并注意到非傳染性疾病可對男女產生不同影響;
24. 關切地注意到肥胖在不同區域日趨普遍,尤其是在兒童和青年中,并注意到肥胖、不健康的飲食和不鍛煉與四大非傳染性疾病有著很大關聯,關系到衛生費用趨高和生產力下降;
25. 表示深為關切婦女承擔著很大比例的護理重負,而且在有些人口群體中,婦女往往比男子活動少,更有可能肥胖,吸煙比例也驚人增長;
26. 又關切地注意到母嬰健康與非傳染性疾病及其風險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尤其是鑒于產前營養不良和出生體重過低導致今后易患肥胖癥、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體質;妊娠情況,諸如孕產婦肥胖和妊娠糖尿病,與母親及其子女所面臨的類似風險有關聯;
27. 關切地注意到非傳染性疾病與艾滋病毒/艾滋病等一些傳染性疾病之間的可能聯系,呼吁酌情兼融艾滋病毒/艾滋病和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對策,并在此方面吁請關注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者,特別是在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率高的國家并顧及國家優先事項;
28. 認識到室內烹調或供暖所用的低能效爐灶所產生的煙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