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個邊疆部落,自己建了一個渤海國
說起東北地區存在過的古代政權,很多朋友或許會想到扶余國、高句麗、金國等。而在唐朝時,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渤海國。

▲大祚榮雕像
渤海國的開國君主名為大祚榮,出自粟末靺鞨(mò he)部落,其父乞乞仲象為部落首領,曾率族人依附于高句麗。唐高宗李治派兵攻滅高句麗后,為防止高句麗人與臨近地區的蠻夷百姓聯合起來,唐廷將大批高句麗遺民與部分靺鞨人強行遷往內地。在這個過程中,乞乞仲象遂率其部眾遷居于營州(今遼寧朝陽),依附唐朝維持生活,大祚榮也正是在此出生并長大成人,從小就深受唐朝文化影響。

▲唐高宗李治劇照
武則天稱帝后,因營州都督趙文翙(huì)生性殘暴,不時欺壓居住于此的胡人,契丹首領李盡忠等人起兵反唐,史稱“營州之亂”。偏居于此的乞乞仲象部受到牽連,面對叛軍的威脅,乞乞仲象只好答應反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六月,朝廷軍隊擊敗契丹叛軍后,武則天開始對靺鞨人進行清算——她先是假意冊封乞乞仲象為“震國公”并赦免其罪,讓乞乞仲象安心。在其病逝后,其子大祚榮繼位時,唐廷便命原契丹大將李楷固率軍圍剿,大祚榮部落民眾死傷慘重,無奈之下只能率部取道天門嶺,東渡遼水(今遼河),開始踏上逃難之路。

▲女皇武則天劇照
為擺脫窮追不舍的李楷固,大祚榮決定在其必經之路天門嶺設伏,他利用有利地形,組織所率高句麗、靺鞨兵據險抵御,結果全殲朝廷大軍,只留李楷固只身一人狼狽逃回駐地。本想再次征討靺鞨人的李楷固,后來因為契丹阻擋其東進道路,便放棄了對大祚榮殘部的征討。
大祚榮乘機發展勢力,返回靺鞨故地后不斷收容高句麗遺民,并利用周邊諸多強大政權的彼此矛盾加以挑撥,四處攻城伐地,數年間就使得疆域大幅擴展,南接新羅、北鄰黑水靺鞨,西連契丹突厥,其所屬百姓包含靺鞨、高句麗、契丹、奚、室韋等諸多民族,治下十余萬戶,精兵數萬,是當時東北地區較為強大的政權之一。

▲靺鞨貴族蠟像
圣歷元年(公元698年),大祚榮于東牟山(今吉林敦化敖東)筑城定都,次年自立為靺鞨國王,并以尊稱 “da”(古通古斯語中意為酋長)而自創其姓“大氏”,因其父曾受封為震國公,對外稱“大震國”,由此開創了渤海國的前身。武則天死后,唐中宗李顯為收復遼東,遣張行岌持節出使,一番招撫后大祚榮表示愿意歸附,并以其子大門藝入唐為質,以示誠意,但因契丹、突厥連年寇邊,擋住了眾人的歸去之路,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唐朝渤海國疆域圖
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玄宗李隆基再遣崔忻出使遼東,置該地為忽汗州,正式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其為忽汗州都督。此外,玄宗還親自改其國號為“渤海”,自此渤海國成為唐朝統治下的一個藩屬國,每年都會遣使朝貢,開展了頻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開元七年(公元719年)三月,大祚榮去世。同年八月,唐玄宗遣使命其嫡子大武藝承襲父位。有意思的是,朝鮮王朝時期,統治者將渤海國稱作是該國歷史上的“南北朝”之一,下詔為其進謚“大圣明武高大王”,后世民眾因此也一直堅信渤海國屬于大韓民族。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鑒·唐紀》《渤海國史》
《路邊歷史編輯》